新聞訊息 - 中華民國微系統暨奈米科技協會

Welcome to NMA - Nanotechnology and Micro System Association
首頁 新聞訊息 軟性印刷電路技術突破 低溫下也能形成金屬電路

新聞訊息News

軟性印刷電路技術突破 低溫下也能形成金屬電路

  • 上線日期:2008/10/29 上午 12:00:00
  • 資料來源:DIGITIMES電子時報

印刷電路板已是發展多年的IT基礎元件,主要是把IT零件間的複雜路線,經規劃後蝕刻在1片板子上,除路線連接,也是電子產品內部元件的主要載台與支撐體。

印刷電路板多半採硬式板,不過硬式電路板價值近年卻不斷被質疑,因為,隨著半導體製程不斷提升,過去需數顆晶片組才能完成的應用,目前使用單晶片SoC即可達成,此外,過去需要大量電路板面積的並列傳輸,因各種原因逐漸被串列傳輸取代,自然減少印刷電路板的應用價值。

不過,在新科技推展下,軟式印刷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未來發展更被看好,軟板是以具撓性基材製成的印刷電路板,具體積小、重量輕,可做3D立體組裝及動態撓曲…等優點。應用方面,例如,講求輕巧的筆電、手機甚至未來的電子紙,太陽能電池、穿戴式電腦(Wearable PC),都需要軟板技術整合電路功能。

軟板因為基材(Substrate),分為PI(Polymide) Film及PET(Polyester) Pilm  2種,PI價格高但可耐高溫,PET則相反,因此,軟板若需要印刷金屬電路,則必須使用較昂貴的PI材質,造成成本大增。不過日本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產總研),卻成功研發出利用低溫在軟板上製作金屬線路的技術。

產總研推出的技術,是採用金屬膠形成印刷圖案後,以力學能量代替熱能而讓金屬顆粒凝聚,原本這樣的金屬布線需攝氏400度以上的高溫,但是產總研的特殊加工法,讓加工溫度降低到攝氏150度以下,因此,可使用較便宜的PET薄膜作為新式軟板基礎材料。原本實驗的金屬材質是鋁(Al),其後還成功地於薄膜上形成以銅(Cu)、鋅(Zn)以及錫(Sn)…等不同金屬材質路線。

這項研究中的金屬膠,還能夠改變材質的金屬成分,能夠更簡易的形成具有各種不同工作函數的金屬路線圖案,如不同的極性。利用這樣的技術,即可形成不同的分層,例如,活性層與電極層,改變材質的工作函數更簡易,就愈能控制活性層和電極間電荷的移動特性,這將使電路設計工作簡化不少。

而這項技術,如果通過更穩定的驗證、成功商業化,未來軟式印刷電路板將可使用較便宜的PET材質大量製造,使成本大為降低,此外,金屬路線的抗阻低,因此,軟板的性能也會提高,對於IT與CE產業都會有正面的影響。

  •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