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訊息 - 中華民國微系統暨奈米科技協會

Welcome to NMA - Nanotechnology and Micro System Association
首頁 新聞訊息 截面形狀決定表面電漿子跑多遠

新聞訊息News

截面形狀決定表面電漿子跑多遠

  • 上線日期:2014/1/8 上午 12:00:00
  • 資料來源:

表面電漿極化聲子(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 SPP)是金屬表面集合振動的電子與光子形成的準粒子,由於不受繞射極限(diffraction limit)的束縛,因此被看好繼電子及光子之後下一個用來傳遞資訊的對象。最近,美國科學家發現SPP在不同截面形狀的奈米線中有不同的傳遞距離,這項研究結果對於未來利用這類奈米結構製作奈米光子元件可能有重大的影響。

一維金屬結構能以SPP的形式在次波長範圍操控光,因此可以製作成不受光學繞射極限束縛的基礎奈米光子元件,其中寬度小於200 nm的金屬奈米線及奈米條特別適合用來製作次波長波導,或是各種電漿子應用例如邏輯閘或Fabry-Perot共振器等。

不過,奈米金屬線會散射SPP,導至能量以熱的形式損耗,因此光學波段的SPP無法傳遞很遠(頂多幾十微米)。研究人員得先了解這些損耗的機制,才有辦法利用這些奈米結構設計出低損耗的元件。最近,由Eugene Zubarev、Peter Nordlander及Stephan Link領導的萊斯(Rice)大學團隊研究了SPP在不同截面形狀的金奈米線中的傳遞情形,結果發現除了奈米線的直徑之外,截面形狀也是重要的因素。

全文連結:https://nano.nchc.org.tw/index.php?apps=news&mod=welcome&action=show&gid=923

  •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