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斗篷能遮蔽肉眼可見的物體了
- 上線日期:2011/1/14 上午 12:00:00
- 資料來源:奈米科學網
兩個物理研究團對不約而同製造出隱形斗篷(invisibility cloak),能用來遮蔽位於平面上肉眼可見的大型物體。這種「毯狀斗篷」(carpet cloak)比先前發展出的類似裝置更接近隱形斗篷的原始概念,因為它們能在可見光波段隱藏物體,而且由於是以天然材料方解石所製造(calcite),造價相對便宜。
2008年倫敦帝國學院的Johh Pendry提出毯狀斗篷的構想,這種裝置覆蓋在位於反射面上的物體,能改變反射光的路徑,使光看起來像是由反射面直接反射回來,因而無法察覺物體的存在。不過,先前製作的可見光毯狀斗篷只能隱藏不到100個波長(約500 μm)的微小物體,且因為是由人造材料組成的結構複雜,不易製作,亦缺乏可攜帶性。
去年,中國浙江大學的Yu Luo等人發現並非複雜且非均勻的材料才能製作毯狀斗篷,具有非均向性的(anisotropic)均勻材料也能勝任。上述的突破便是以此為基礎,兩個團隊的裝置都是以自然的方解石晶體製成;方解石是有名的雙折射材料,其折射率取決於入射光的偏振與晶體光軸的相對方位。
新加坡與麻省理工學院組成的SMART(Singapore-MIT Alliance fro Research and Technology)團隊將兩塊光軸方向不同的方解石膠合在一起,使偏振光被斗篷底下的楔形物體反射時,傳遞的方向及高度與直接由物體底下的鏡子反射回來一致,彷彿物體不存在。楔形物體的底部長38 mm、寬10 mm、高2 mm,已達肉眼可辨識的尺寸。
SMART小組採用新興的轉換光學(transformation optics)來設計其斗篷,計算了所需的光學參數,並以傳統透鏡製程來製作其斗篷。他們讓偏振的雷射光穿過一個印模再照射至樣品,部份光線進入斗蓬並被楔形物反射,其他光線則直接被底下的反射面反射,CCD相機偵測的結果顯示毯狀斗篷發揮了隱蔽的作用。該小組將此裝置優化,使其最佳操作波長落在人眼最敏感的綠光,但它在紅光及藍光波段也能操作,不過有些許像差(aberration)產生。
另一個包含John Pendry的團隊採用的裝置十分類似,不過他們是在空氣中做實驗,而SMART團隊是將系統浸在透明的油中,以模擬實際應用的環境(新加坡外海)。SMART成員表示,這套技術可望設計用來隱藏海床上的纜線,或協助生物學家在不被察覺的情況下觀察魚類行為。詳見arXiv:1012.2238及arXiv:1012.2783。
原始網站: http://physicsworld.com/cws/article/news/44641
譯者:蔡雅芝(逢甲大學光電學系)
責任編輯:蔡雅芝
-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