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晶體雷射技術將改寫電子學教科書
- 上線日期:2010/5/18 上午 12:00:00
- 資料來源:電子工程專輯
發明電晶體雷射(transistor-laser,TL)──即一種同時具備光學與電氣輸出的電晶體──的工程師表示,這種元件非常適合半導體轉向整合光學的趨勢;但他們也指出,若是真的開始在電路中採用TL,目前的電子學教科書恐怕都得改寫,因為TL顛覆了該領域存在已久的電荷守恆(conservation of charge)概念,也就是克西荷夫定律(Kirchhoff's Law)。
「就像是電晶體對現今的IC所帶來的影響,我們預期電晶體雷射也將帶來類似的影響力,為光電整合IC以及光學互連開啟新的視野;」與同事Nick Holonyak、博士候選人Han Wui Then一同發明電晶體雷射的美國伊利諾大學教授Milton Feng表示。電晶體雷射雖然已經問世約六年的時間,但其發明人卻是一直到最近才為該技術與傳統電路理論之間的失配(miss-match)問題找到解答。
在喬治˙歐姆(Georg Ohm)定義了電路理論中的第一個定律之後不久,古斯塔夫˙克西荷夫(Gustav Kirchhoff)提出了迄今仍廣為傳授的、被稱為「克西荷夫定律」的電荷守恆原則,即:「在電路的任何一個接面,流入該節點的電流總量會與流出該節點的電流總量相同。」但在電晶體雷射中,有部份電流是要前往製造雷射光束──也就是混合了電荷守恆與能量守恆(energy conservation)。
<全文連結>
-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