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天瀚口袋投影機的設計內涵
- 上線日期:2008/10/29 上午 12:00:00
- 資料來源:DIGITIMES
如果有1台可以隨身攜帶的微型投影機,它應該會被如何應用?會是商務人士作行動簡報的利器?年輕人隨身電玩的玩具?還是成為營造空間美感的藝術投影燈具?這次我們將拆解天瀚科技口袋投影機,了解微型化投影機應用技術、與相關設計解決方案如何完美搭配…
2008年10月7日,台灣2家投影機廠商不約而同選在同1天舉行微型投影機發表會,Optoma推出全球首款DLP超微型投影機,而天瀚科技則是發表LCoS「口袋型多媒體投影機PocketCinema V10」。
這2款運用不同技術的微型投影機,除尺寸大小相近,某些操作鍵(如調焦旋鈕),都位在相同位置,造型同為類似手機的扁平長方形外觀,當然這也可臆測,最終的目的是未來能將微投影模組,整個與手機進行整合。
而兩者最大的差異,就是採行的投影光學技術截然不同,Optoma選擇數位光源處理技術(Digital Light Processing;DLP)開發微型投影機,因為DLP是接受數位訊號,然後產生一系列的數位光脈衝,經過一連串光學處理後,才呈現出彩色影像。相較LCoS的光學結構,DLP的光機設計複雜度會比LCoS高,而兩者也各有技術優勢。
Optoma DLP技術來自德州儀器
DLP技術是以1種微機電(MEMS)為基礎,以數位微型反射鏡元件(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DMD)關鍵技術構成的投影技術。DLP由TI(德州儀器)在1987年發明,而Optoma推出全球首款DLP微型投影機也是採用TI元件。
DMD微晶片上面包含數量龐大的超小數位光開關(面積非常小約14微米),外觀為四方型,並由鋁金屬製程的絞接式反射鏡,可以接受電子訊號代表的資料字元,再產生光學字元輸出。DMD同時需要搭配許多必要功能才能運作,例如,影像處理器、記憶體、格式轉換、時序控制、光源和光學系統,可以接受數位影像和訊號,在不降低畫質條件下,把這些影像訊號投射到布幕上。
DLP的最大特色就是輕薄短小,因此,在可攜式投影機市場極具競爭力,主要產品特性為反應速度快、輕型化、光利用率高、高解析度,在市面較小型的投影機幾乎都是採DLP技術製成。
LCoS能否與DLP一較長短?
與DLP技術最為接近的技術是LCoS(矽基液晶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這是屬於1種micro LCD投影技術,結構是利用半導體製程的驅動面板(CMOS-LCD),在電晶體上鍍上鋁當反射鏡,形成CMOS基板,然後再將基板與含有ITO玻璃基板貼合,再置入液晶進行封裝。
一般LCD投影機的成像原理,是將光線穿透對應的LCD面板,再運用光學鏡片擴大面板中的微小的畫面,經而投射出的影像效果,受限於LCD元件,在一般距離內,無法完整充分顯現寬廣色域,及細膩柔和的影像,但使用近似概念設計的LCoS,卻可以比LCD投影表現更細緻。
而DLP原理透過旋轉色輪上的紅/綠/藍/白色部分,使燈光交替變換,再透過單片的DLP晶片反射成像,由於紅藍綠光是分別在觀賞者腦中聚合,因視覺暫留成像在黑色表現上,因為轉盤的關係,可以全部遮掉,就可以表現出深沈的黑。
而LCoS技術就有點像是LCD與DLP投影技術的綜合體,LCoS投影機是利用LCoS面板調變由光源發射出來欲投影至螢幕的光訊號,利用反射架構,所以光源發射出來的光並不會穿透 LCoS面板,屬於反射式成像。
雖然LCoS有這麼多樣的好處,但起步晚、投入的廠商少,技術的進展並沒有想像中成熟。搶先拆解天瀚這款口袋型投影機,希望可經由拆解了解未來相關產品的設計方向與理念,進一步發想次世代機種的構成元素。
一台好的投影機,除品質穩定外,其次要求的就是畫質、燈泡壽命、散熱、安裝容易…等。然而將體機縮小成手機大小的投影機,在整體架構概念完全不同的情況下,是否又有其它嚴峻的技術現實仍須突破?是值得透過實機拆解進行更進一步的了解。
拆解前可以臆測的,由於投影技術架構有別於傳統,所以畫質表現與投影尺寸一定會有所限制,但若不是差距太大,應該是一般使用者所可以接受的狀況。但在「堪用」畫質下,如何讓使用者有新奇、且方便的使用體驗,則是設計時要考量的部分。
此外,這類機種售價普遍偏高,目前市場定價落在新台幣10,000~15,000元,雖然還有搭配促銷方案,但促銷還不如實際壓低價格更吸引人,所以必須在附加價值上下功夫。天瀚這款產品已針對附加功能進行技術整合,但用什麼概念與解決方案整合,才能滿足功能、實用的目的,值得深入觀察產品的內部設計。
-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