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訊息 - 中華民國微系統暨奈米科技協會

Welcome to NMA - Nanotechnology and Micro System Association
首頁 新聞訊息 二氧化鈦光電極可提升光電轉換效率

新聞訊息News

二氧化鈦光電極可提升光電轉換效率

  • 上線日期:2009/3/31 上午 12:00:00
  • 資料來源:奈米科學網

藉由光電化學(photoelectrochemical)電解作用(electrolysis)分解水來產生氫,是最直接的太陽能產氫方法。二氧化鈦(TiO2)奈米管由於能帶結構跨越水的還原及氧化位能,又具備在電解液中抗腐蝕(corrosion resistant)及成本低廉等優點,因此被看好是最有希望利用太陽輻射來分解水的光電極(photo-anode)材料之一。

然而TiO2的寬能隙(3.0-3.2 eV)只允許紫外光的轉換,而此波段在太陽光譜中還佔不到7%。因此要獲得高效率的太陽能-氫轉換,縮小TiO2能隙是一個關鍵。最近阿肯色大學及內華達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發展一套依據奈米結構合成和電漿表面修飾(plasma surface modification)的製程,來提升二氧化鈦光電極的光電化學轉換效率。

研究人員藉由對鈦箔進行電鍍(electrochemical anodization),合成具奈米管結構的二氧化鈦光電極,接著再以低壓氮電漿處理光電極表面。電漿處理能大幅提升樣品的光電化學活性,使光電流密度比未經電漿處理的對照組高出約80%。

電漿處理會去除樣品的表面的污染物、降低帶電載子的陷阱數目,並且透過掺雜氮得到n型的光電極表面。樣品光活性增加的原因除了表面電漿修飾外,光電極表面因掺雜氮而能隙變窄,導致可見光波段的吸收提高也是一個原因。另外,電漿處理也會增加表面的粗操度和溼潤性(wettability),導致電極和電解液的接觸面積增大,進而強化電解作用。

由於表面的電漿摻雜不會阻礙載子在塊材中的傳輸,此方法應可進一步改良,使空乏層深度範圍內都能得到n型掺雜,以提高光吸收及電荷分離的效率。基於上述結果,該團隊相信透過光電極和表面結構的奈米合成,再加化學修飾,該可促進利用光穩定(photostable)的半導體電極進行光電化學產氫。詳見Nanotechnology 20 075704 (2009)。

原始網站: http://nanotechweb.org/cws/article/tech/38105

譯者:吳俊緯(成功大學微電子工程研究所)

  •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