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訊息 - 中華民國微系統暨奈米科技協會

Welcome to NMA - Nanotechnology and Micro System Association
首頁 新聞訊息 以植物為師─自我修復太陽電池池

新聞訊息News

以植物為師─自我修復太陽電池池

  • 上線日期:2010/9/30 上午 12:00:00
  • 資料來源:

美國科學家最近製造出第一個具有自我修復(self-repairing)能力的太陽電池,該元件是由光捕捉蛋白質(light-harvesting proteins)、碳奈米管和磷脂(lipids)所構成,它模仿植物用來實行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的自我修復系統,光-電轉換效率可望達到40%,為目前市售太陽電池最高效率的兩倍。

植物行光合作用時會接收太陽輻射並轉成電能。科學家一直嘗試以人造材料模仿植物的光合作用,但效果不彰,原因是演進太陽光會隨時間演進逐漸破壞太陽電池的組件。為解決此問題,植物發展出一套極精巧的自我修復機制,牽涉到持續分解和重組受損的光捕捉蛋白質,使它們工作起來就像新的一樣。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Michael Strano等人最近創造出能將光能轉換成電能的自組成(self-assembling)複合物,成功地模仿植物自我修復機制。他們發現可藉由加入或移除界面活性劑(surfactant),讓此複合物循環式地進行分解和組裝,不過複合物只有在組裝後才具有光活性(photoactive)。

該複合物是由光補捉蛋白質、單壁式碳奈米管和盤狀磷脂所構成。其中光捕捉蛋白質是從紫色不含硫光合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所分離出,具有一個由菌葉綠素(bacteriochlorophylls)與其他分子構成的光反應中心(由磷脂傳輸)。一旦此中心暴露在太陽光中,它會將光能轉換成電子-電洞對(即激子,exciton)。激子通過反應中心後,便分解成電子和電洞。而碳奈米管不僅能像導線般輸送電子,還能讓盤狀磷脂排列整齊,確保反應中心均勻暴露在太陽光中。

該團隊表示,透過再生機制,他們的太陽電池壽命可以無限延長,相較於一般太陽電池,在連續164小時的太陽光照射下,該電池的效率提升了300%之譜。如果能增加複合物濃度做出完美的堆疊結構,此電池的效率有可能達到40%的理論極限,大大超越目前市售太陽電池的效率。詳見Nature Chemistry | doi:10.1038/nchem.822。

原始網站: http://nanotechweb.org/cws/article/tech/43688

譯者:吳俊緯(成功大學微電子工程研究所)
責任編輯:蔡雅芝

  •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