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奈米結構形成的秘密
- 上線日期:2009/4/24 上午 12:00:00
- 資料來源:奈米科學網
當人類在實驗室努力去了解並控制奈米材料的成長機制時,大自然卻輕輕鬆鬆就辦到了。藉由解開大自然的秘密,或許我們可以精細調整原有的技術,以便製造出穩定且可重複生產的奈米材料。當然,說的比做的容易,我們欠的是一張可以在複雜的多維度參數空間(parameter-space)中指引方向的地圖。
在實驗上要對所有可能的材料及環境的組合取樣,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理論及模擬卻很適合用來進行這項研究。藉由解析模型之助,我們可以對參數空間快速並有系統地取樣,進而出辨認出新的控制參數,並了解其形成機制。
澳洲墨爾本大學的Amanda Barnard及RMIT大學的Salvy Russo採用熱力學模型結合第一原理計算方式,來研究黃鐵礦(pyrite)形式的FeS2,探討其尺寸、形狀、軸向排列及寬高比,與環境變數(如溫度、表面水合及形成過程中化學先驅物豐度等)的關係。其中,水的吸附與鐵和硫的濃度變化在水熱合成(hydrothermal synthesis)以及生物礦化(biomineralization)中很常見,而且被認為會影響形成的形狀。
研究結果顯示,軸向排列在[001]與[011]方向的黃鐵礦奈米柱之間,具有競爭的關係。通常在一般環境下,不管硫的濃度或是水合程度,具六角形橫截面、沿[011]方向排列的奈米柱比較容易生長,但是當系統在水中的溫度超過115度時,方形截面的[001]方向奈米柱反而相對較為穩定。
根據上述結果,研究團隊認為或許水是影響基本形態特徵(如軸向排列)的決定性因素,而硫的濃度變化反而不如以往所認為得那麼重要。詳見Nanotechnology 20, p.115702 (2009)。
原始網站: http://nanotechweb.org/cws/article/tech/38073
譯者:蘇俊鐘(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
-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