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米生醫技術新境界─聽「音」辨位
- 上線日期:2008/10/17 上午 12:00:00
- 資料來源:奈米科學網http://nano.nchc.org.tw/
傳統影像技術只能掃描細胞表面,最近由美國科學家發產出來的掃描式近場超音波顯微術,卻可獲得細胞中奈米粒子的影像。這項技術將有可應用在奈米毒物學(nanotoxicology)以及投藥方面的研究。
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Ali Passian表示,在超音波波段內,細胞內的奈米材料會產生足夠強的散射波,讓細胞外的探針偵測到。有別於其他技術如電子顯微術(electron microscopy)或螢光標記法(fluorescence tagging),他們的技術提供了一個能在大氣環境中操作且非侵入式(non-invasive)的方法,無需擊碎細胞、將細胞鍍上金屬或助入人工發光分子,就可以觀察細胞內部。
奈米粒子在醫學應用如藥物研發上極具潛力,但它們的毒性必須加以研究,因此科學家亟欲觀察細胞結構中的奈米粒子,以便了解粒子如何進入細胞以並與細胞產生交互作用。這個團隊包括來自田納西大學及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他們先讓老鼠接觸單璧式碳奈米角
(single-walled nanohorn)數天,然後殺死老鼠,並將肺臟中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及紅血球細胞分離出來。他們將細胞放在基板上,並以頻率為4 MHz左右的超音波震動它們。
穿過細胞的超音波會因細胞內不同的組成物,產生不同的延遲或是相位偏移。藉由測量相位偏移,Passian等人建立了細胞內部的圖樣,並透過分析這些圖樣發現巨噬細胞及紅血球細胞中,存在著大小約70至110 nm的奈米粒子。
此團隊目前計劃提升他們的技術,以便能在同一時間檢測大量樣品,另一個挑戰則是利用他們的方法在自然環境下觀察細胞內部。詳見Nature NanotechnologyN 3, 501 (2008)。
原始網站: http://nanotechweb.org/cws/article/tech/35801
譯者:林主恩(中央大學光電科學研究所)
-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