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化奈米微晶讓癌細胞現形
- 上線日期:2012/6/23 上午 12:00:00
- 資料來源:奈米科學網
德國研究人員利用功能化的半導體螢光量子點(quantum dot)及超順磁(superparamagnetic)氧化鐵奈米微晶,發展出新的腫瘤顯像對比劑,而且這種奈米微粒即使在高劑量濃度時仍不具毒性。
半導體量子點和氧化鐵奈米微晶可以用來進行體內(in vivo)和體外(in vitro)醫學造影,但條件是得先使其具備水溶性和生物穩定性,作法之一是將配位體(ligand)接在奈米微粒上,然而結合過程比想像的困難,譬如在高鹽溶液和含血清蛋白的生物環境中,奈米微粒與配位體常會接合不足,血清蛋白質可能會接在最外緣的配位體層,或甚至取代微粒配位體。
漢堡大學的Horst Weller等人最近利用聚異戊二烯與聚氧化乙烯嵌段兩性聚合物(polyisoprene-block-poly(ethylene oxide))發展出新的配位體系統,他們的方法包括四個步驟:前二步驟是用預包層(pre-coating)活化硒化鎘/硫化鎘/硫化鋅(CdSe/CdS/ZnS)量子點的表面,預包層會成為聚合物包覆奈米微晶的成核點,聚合物則會在奈米微粒上形成一層疏水性保護外殼。第三步是增加疏水性殼的交互聯結,以提高奈米微粒在生物環境下的穩定性;最後再接上如抗原之類具「辨識力」的分子。
由於耦合的抗體能辨識並與特定腫瘤結合,而功能化奈米微粒可發出螢光或展現強烈的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訊號以供偵測,所以此量子點-氧化鐵奈米微晶可以用來幫腫瘤造影。這種方法的普遍性很高,因為可以在聚合物膠囊內置入各種奈米微粒或藥物,此外,還能透過表面化學連接上各種不同生物活性分子。
漢堡團隊在罹患皮膚癌的小鼠上測試此技術,在注射結合T84.1抗體和功能化的奈米微粒3小時後,核磁共振造影顯示腫瘤明顯縮小,12到24小時後效果更加明顯,證實了奈米微粒確實附著到特定腫瘤上。
Weller表示,奈米醫學(nanomedicine)的目標之一是製造出可辨識特定標靶細胞的功能化奈米微粒。上述方法利用精準優化的嵌段共聚物包覆奈米微粒,比起市面上許多的微粒子更能滿足此要求,能開啟許多辨識分子結合技術。詳見ACS Nano|DOI: 10.1021/nn300365m。
原始網站: http://nanotechweb.org/cws/article/tech/49568
譯者:賽逸昕(國家衛生研究院)
責任編輯:劉家銘
-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