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訊息 - 中華民國微系統暨奈米科技協會

Welcome to NMA - Nanotechnology and Micro System Association
首頁 新聞訊息 奈米飛梭載送電子趴趴走

新聞訊息News

奈米飛梭載送電子趴趴走

  • 上線日期:2008/11/21 上午 12:00:00
  • 資料來源:奈米科學網

英國物理學家最近成功利用金屬奈米微粒及金電極,製造出每次可以運輸四顆電子的微型機械梭子(shuttle)。這個設計將可用來發展新世代的奈米機電元件(NEMS),例如邏輯元件或記憶體。

在線路中載送電子的概念首見於十多年前,這類奈米梭子每次可運輸少至一顆電子,提供了新的電荷傳輸方式,也啟發超低電流電子元件的研究。早期用來製造奈米梭子的材料之一是半導體柱,並以外加交流電使其振盪,不過這類元件的尺寸相當大,且只能在固定頻率下操作。另一種作法是將一顆巴克球(bucky ball,即C60)侷限在兩個電極間,然而由於巴克球太小(直徑僅約1 nm,很難透過顯微鏡確定它是否真在兩電極間來回移動。

最近,巴斯(Bath)大學的Sergey Gordeev等人提出一種新的設計,他們在兩個金電極的間隙放入一顆直徑約20 nm的金奈米微粒,微粒與電極間以一層彈性有機分子相連,其功用就像彈簧。在電極間施以外加電壓,金奈米粒會開始震盪,將電子由負電極傳輸到正電極上。研究人員先量測該元件的電流特性,發現結果與1998年所提出的charge-shuttling theory相符。

由於梭子尺寸極小,每趟所能傳輸的電子數目也很少(可少至四顆),不過此數目可藉由調整外加電壓加以改變。此元件所產生的電流正比於元件的振盪頻率,不過改變奈米粒的質量或有機分子的彈性,都能改變電流的大小。此外,它也像場效電晶體一樣可以利用閘極電壓來控制元件的電性。

上述系統可望用來製作能在室溫下操作,且工作頻率範圍很大的元件,例如以109~1011Hz傳送單電子的元件。目前該團隊正在製造具有第三個電極(即閘極)的梭子電晶體,希望藉由改變位能大小來控制梭子一次可運輸的電子數目。詳見arxiv.org/abs/0810.2430。

原始網站: http://nanotechweb.org/cws/article/tech/36472

譯者:蘇俊鐘(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

  •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