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長範圍超過100奈米的奈米雷射
- 上線日期:2008/9/19 上午 12:00:00
- 資料來源:奈米科學網http://nano.nchc.org.tw/
美國科學家將多重量子井(multi-quantum well, MQW)奈米線雷射的芯及外殼個別優化,結果讓控制性及可調性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這種微型光源能發出波長介於365及494 nm的雷射光,亦即波長可調範圍超過100 nm。
哈佛大學的Charles Lieber指出,該小組製作出第一個圍繞奈米線芯的同心MQWs,這些MQW不但創下結構複雜度的新高,而且讓科學家得以分別研究奈米線雷射的兩大要素:共振腔與增益介質。該小組認為這是朝獨立(free-standing)注入型奈米雷射發展的第一步。
奈米線雷射並非新概念,但先前的研究都著重於均質(homogeneous)的半導體,如氮化鎵(GaN),這表示雷射的波長取決於材料的能隙,所以無法設計與調整雷射特性。Lieber團隊所製備的雷射則以GaN奈米線芯為共振腔,InGaN/GaN組成的MQW外殼作為成份可調的增益介質。在室溫下操作,只要改變銦的摻雜量,可使元件發光波長從365 nm調至494 nm。
Lieber表示,將增益介質與共振腔分開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找到兩個獨立參數的最好結構效率。MQW奈米線異質結構(heterostructures)包含3到26個量子井,奈米線直徑寬約200到400 nm,長度約20到60 μm,並以波長266 nm的Q開關摻釹釩酸釔(Nd:YVO4)雷射加以激發。
Lieber團隊目前朝多個方向研究,首先他們希望生長更小的芯或增加披覆層,來降低雷射的閥值。由於增益介質與共振模態間的耦合率較好,所以量子井層數越多,雷射閾值就越低。Lieber認為在最佳的共振腔結構下,只要數個量子井就能夠達成雷射。另外,他們也將研究電激發的可行性,例如嘗試在單一個奈米線中結合MQW與摻質調制,以獲得注入型奈米雷射。
Lieber表示,長遠的目標應該是電激發、多波長、低閥值的奈米雷射陣列,而它們在異質積體光電晶片中的應用將是可預期的。詳見Nature Materials doi:10.1038/nmat2253。
原始網站: http://optics.org/cws/article/research/35570
譯者:謝德霖(逢甲大學光電學系)
-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