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瀉式光偵測器反應速度再締新猷
- 上線日期:2010/3/31 上午 12:00:00
- 資料來源:奈米科學網
IBM科學家利用奈米工程技術製作出全球最快速崩瀉式光偵測器(Avalanche potodetector, APD),此元件可應用於電信網路,是光通訊領域中的一項重大進展。這種由鍺(germanium)製成的光偵測器能與目前的矽晶製造技術相容,因此可望應用到次世代的高性能電腦系統中。
目前電腦晶片是透過數百萬條微小銅線訊傳輸訊號,隨著資料量與日具增,科學家希望以耗能較少的光脈衝取代電訊號,這種架構需要快速的光-電訊號轉換能力,然而以現行技術製作的轉換器通常有速度慢、雜訊多以及與矽晶製程不相容的問題。
解決方法之一為崩瀉式光偵測器,它能將微弱光訊號轉換成可靠的電訊號。當光照射此元件中的半導體時,會激發出少量帶電載子,載子經電場加速後會碰撞游離出其他載子,如此像滾雪球般製造出大量載子,相當於將光訊號放大。但此過程受到離與時間的影響,產生的載子數量並不穩定,這種放大雜訊(amplification noise)會降低光偵測器的性能。
雖然有上述困擾,由於鍺能夠偵測光通訊使用的紅外波段,因此被廣泛運用在光偵測器中。最近,IBM 華生研究中心的Solomon Assefa等人想出一個可以移除鍺基光偵測器雜訊的新方法。他們的設計仰賴在短距離內控制電場與光場的能力,因此裝配有矽與鍺的波導,用來集中入射光。感光用的鍺厚僅30 nm,施加1~2 V的偏壓就能提供強電場,因此能在更近距離內更快產生崩瀉效應,降低50–70%的雜訊。
此元件的光訊號轉換速度高達40 Gbps,是傳統最好的4倍。又因元件尺寸變小,外加偏壓只須1.5 V,而非傳統的25 V。IBM表示,這個發明讓晶片上的光連結(on-chip optical interconnections)更容易實現,也使發展高效能電腦系統將不再遙不可及。
IBM團隊希望能降低元件的暗電流,並提升響應度(responsivity)。Assefa表示,他們希望能在維持超低功率與超快反應的條件下,繼續提昇訊號的放大能力,也將進一步將元件整合到電晶體旁的微處理器上。詳見Nature 464, p.80 (2010)。
原始網站: http://nanotechweb.org/cws/article/tech/41907
譯者:謝德霖(逢甲大學光電學系)
責任編輯:蔡雅芝
-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