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訊息 - 中華民國微系統暨奈米科技協會

Welcome to NMA - Nanotechnology and Micro System Association
首頁 新聞訊息 多重激子能提升太陽電池轉換效率

新聞訊息News

多重激子能提升太陽電池轉換效率

  • 上線日期:2011/4/15 上午 12:00:00
  • 資料來源:奈米科學網

荷蘭、以色列及美國的科學家最近發現,在特定大尺寸的量子點(quantum dot, QD)上的多重激子生成(multiple exciton generation, MEG),量子點的組成有關。這個發現對於提升光伏(photovoltanic)裝置的太陽能轉換效率可能是項重大的進展。

在低成本、高效率的太陽電池中,膠質量子點可以做為太陽能電池內吸收光子的元件,這是因為高能量的單一光子撞擊這類光伏材料時,可以產生能量大於或等於量子點能隙的受激電子或電洞。而當電子的能量超過量子點能隙的兩倍時,這些電子可以將多出的能量轉移給附近的價帶電子,激發它們躍過量子點的能隙;這意味著當光子被吸收時,可以產生更多的電子-電洞對。這項過程可以將太陽能轉換效率提升至42%。

這種多重激子生成在Ⅳ-Ⅵ族(例如硒化鉛)構成的量子點中最引人注目,原因是這些材料的能隙落在近紅外波段,因此能吸收很大一部份的太陽光譜。

最近,以荷蘭台夫特(Delft)科技大學的Laurens Siebbeles為主的研究團隊研究了核-殼量子點(core/shell QD)中的多重激子生成,他們發現當硒化鉛(lead selenide)量子點表面被硫化鉛(lead sulphide)所包覆時,量子點的能隙會降低。

Siebbeles等人是用超快雷射光來測量量子點的光譜,結果發現隨著硫化鉛在硒化鉛內核的四周生長,光譜的吸收峰會偏向長波長,此紅位移(red-shift)現象會隨著外殼厚度增加而更為明顯。根據電子結構的計算,上述現象是電荷由內核轉移至外殼所致。

Siebbeles表示,他們希望讓量子點接觸能吸收電子的材料例如二氧化鈦,以便將這些電荷從量子點內的多重激子擷取出來。詳見近期的Nano Letters |DOI: 10.1021/nl200014g。

原始網站: http://nanotechweb.org/cws/article/tech/45428

譯者:李杰成(逢甲大學光電學系)
責任編輯:蔡雅芝

  •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