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漿子雷射把光壓縮了
- 上線日期:2009/10/9 上午 12:00:00
- 資料來源:奈米科學網
美國科學家宣稱製作出史上最小的半導體雷射。這個奈米級元件產生的光束直徑只有5 nm,較一般雷射小了100倍。此創舉有助多項應用的發展,諸如以光而非電來處理資訊的光腦(optical computer)、生物感測器與奈米光路等。
由於繞射之故,光通常無法聚焦到小於半波長的範圍內。然而,近年來科學家將光與金屬表面集體振盪的電子耦合,形成表面電漿極化聲子(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 SPP),成功將光點壓縮到奈米尺度。先前利用SPP製作奈米電漿子雷射失敗的原因,在於金屬本身的電阻會吸收SPP,使SPP幾乎一產生就立刻被吸收,且越靠近金屬表面情況越糟。
為了克服此問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Xiang Zhang等人建構一個由5 nm厚絕緣體隔開硫化鎘(cadmium sulphide)半導體奈米線與銀表面的混合元件,稱為混合型電漿波導(hybrid plasmonic waveguide),它能將光聚集到比繞射極限小100倍的區域內。由於波導為非金屬,SPP可以存活較久長,研究人員再透過照光將SPP放大。
該團隊的Rupert Oulton表示,以奈米線做為奈米級光束的放大器,是將奈米級光科學轉變成科技的重要里程碑。更令人振奮的是它是在半導體材料上展示,因此與現行電子元件工程技術完全相容。
此研究最吸引人的是奈米級光源的應用。由於光與物質間的相互作用被強化了,即使非常微弱的效應也能被檢測到,因此可用來進行極靈敏的生醫檢測(biodetection)。而電漿子雷射的高效率使其能像傳統雷射一樣運作,極小的光源可提昇光通訊的速度,微小的體積則有利於將數千個微小光發射器整合到單一晶片上,使光處理不再遙不可及。
為了實用起見,柏克萊團隊計畫利用電流而非光來激發雷射。與此元件同屬奈米雷射的還有稍早由由普度(Purdue)、康乃爾及諾福克州立(Norfolk State)大學共同研發的"spaser",他們是將染料耦合到直徑44 nm的金球並浸泡在溶液中,當球體照光時便會產生表面電漿子。有趣的是,這兩個奈米雷射研究幾乎是在雷射發明五十週年的前夕同時發表。詳見Nature DOI:10.1038/nature08364。
原始網站: http://nanotechweb.org/cws/article/tech/40267
譯者:謝德霖(逢甲大學光電學系)
-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