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光染料破解超穎材料的吸收問題
- 上線日期:2010/8/23 上午 12:00:00
- 資料來源:奈米科學網
由負折射材料(negative index material, NIM)構成的隱形斗篷(invisible cloak)由於受具有規避電磁波偵測的潛力而倍受矚目,但在實用上始終受限於吸收問題。最近,美國科學家製作出具有「內建」放大器的NIM,能補償NIM在光學波段的吸收,為其應用開啟了新契機。
NIM是人工設計製作而成的超穎材料(metamaterial),由於其折射率是負的,因此擁有一些普通材料沒有的特性,例如可製成將光束聚焦至比波長更小範圍的超透鏡(hyperlens),或上述的隱形斗篷。不過光學波段NIM有個重大的缺點:其金屬成份會吸收光。對策之一是在超材料表面加上主動(active)材料,例如染料。最近,普渡(Purdue)大學的Vladimir Shalaev等人在NIM的絕緣部份內加入螢光染料,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
普大的設計是以該團隊研究多年的魚網型(fishnet) NIM為基礎,該結構為兩層50 nm厚的銀包夾一層氧化鋁,並有寬200 nm的橢圓形孔洞穿過,孔洞排列成週期280 nm的正方晶格。研究人員蝕掉大部份氧化鋁,只留下一些柱子防止結構崩塌,然後在縫隙中填入含螢光染料 Rhodamine 800 (Rh800)的環氧樹脂(epoxy)薄膜。
以波長690 nm的脈衝雷射激發時,Rh800會在脈衝結束後數奈秒內持續發出波長730 nm的螢光。若在期間以波長730 nm的"探測脈衝"(probe pulse)照射染料,染料便會受激輻射出與探測脈衝一樣的光,換言之,探測脈衝被放大了。
為了解此設計是否能補償吸收,Shalaev等人以長2 ps的激發脈衝照射NIM,50 ps後再以2 ps的探測脈衝照射,並測量探測脈衝的吸收、反射及透射率,再與未以激發脈衝照射的對照組比較,結果發現吸收係數比對照組小了約一百萬倍。在波長為722–738 nm的範圍,透射與反光射光的強度和甚至大於入射光,證實了NIM具備放大的功能。
為了容易與傳統光電系統整合,該團隊下一步將以半導體取代染料,以便以電激發取代光學激發,不過Shalaev認為光激發的NIM同樣具有實際應用的潛力。詳見Nature 466, p.735 (2010)。
原始網站: http://physicsworld.com/cws/article/news/43421
譯者:郭西川(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
責任編輯:蔡雅芝
-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