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快雷射誘發氧化銦錫表面奈米結構及消光性
- 上線日期:2013/4/16 上午 12:00:00
- 資料來源:奈米科學網
過去要改變材料的顏色或外觀,大多透過改變表面之材料或修改其表面形貌,例如採用上漆、鍍膜或是蝕刻等方法。由於近幾年來超快雷射放大器(ultrafast laser amplifier)發展快速,而這種以超快雷射誘發材料表面產生週期結構( laser-induced periodic structure, LIPSS)的技術同樣具有修飾入射電磁波及改變材料外觀的效果。一般來說,超快雷射的脈衝寬度在飛秒 (10-15秒, fs) 尺度內,它可以在材料的表面或是內部以其瞬間高功率的特性產生奈米微結構。目前已經有研究團隊報導以此技術成功研發不同顏色的著色金屬和黑色金屬等。
如何製備一個大面積奈米結構是此技術的一大挑戰。先前的文獻多以物鏡聚焦的方式來產生高能量光束(脈衝能量範圍約為100-400 mJ/cm2),以進行雷射誘發製程,其有效作用範圍為雷射光點大小約數十微米左右,需要透過掃描才能製備較大面積的奈米結構。此外,雷射脈衝在通過物鏡後,因色散效應使其脈衝寬度大幅增加,而大大降低誘發奈米結構的效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現今的研究及文獻報導大多以金屬和半導體等非透明材料為主,而對於透明材料的研究則非常少。
全文連結:http://nano.nchc.org.tw/index.php?apps=taiwanNano&mod=welcome&action=show&gid=819
責任編輯:劉家銘
-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