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訊息 - 中華民國微系統暨奈米科技協會

Welcome to NMA - Nanotechnology and Micro System Association
首頁 新聞訊息 千足不死─探針儲存術再現江湖

新聞訊息News

千足不死─探針儲存術再現江湖

  • 上線日期:2008/11/21 上午 12:00:00
  • 資料來源:

以掃描式探針為基礎的資料儲存方式,最早由IBM蘇黎世研究中心提出,這種又名千足計畫(millipede project),是利用加熱的探針頭在聚合物材料上壓印出凹洞(indent),利用有/無凹洞來代表二進位的0與1,原理雖然類似早期的打洞卡(punch card),但是資料儲存密度可高達4 Tb/inch2,提供了磁儲存與光儲存之外的另一種選擇。

IBM蘇黎世研究中心的Urs Dürig表示,聚合物-探針儲存術採用的熱浮印(hot embossing)原理相當簡單,且能以高度平行的微機電系統(MEMS)加以實現,其特色包括利用平行處理將資料讀取率提高2至3個數量級,尺寸小因此耗電量低(這點對可攜式裝置極重要),也較能抵抗碰撞及振盪的影響,此外定位也較快,例如尋找/存取只需約1 ms,比現行硬碟機快上10倍。

為了發展這項技術,IBM的科學家解決了一些棘手的挑戰,例如在10-30 mm/s的掃描速度下達到奈米級的精確控制。此外,懸臂必須吸收探針的垂直運動,往往因此激發其高階撓曲模態,為了改善這個問題,研究人員計畫未來要採用較小的懸臂。另外,他們也將採用複雜的回饋控制策略並優化機械設計,以提升MEMS定位的精確度。

在耐用程度上,Dürig表示,探針的尺寸雖小,但磨損速率並不如想像的大,他們發展出一種能在讀取資料時減緩磨損的技術,並證實探針在掃描750 m的距離(相當於1011個符號)後,針尖仍看不出磨損的跡象。目前這種探針的可讀寫的密度為1 Tb/in2,而且單一探針能寫下超過108個的凹痕。

目前蘇黎世小組製造出的原型系統已經包含所有建構單元,諸如外型規格化的MEMS陣列及奈米定位器、CMOS類比前端線路、偵錯編碼及資料格式化等。儘管如此,這項技術要商業化並不容易;自2000年以來,快閃記憶體的價格已經降了幾十倍,連帶影響了業界投資新技術的意願。

蘇黎世小組計畫在近期內將資料讀取率提高3倍,為此他們已經發展出速度極快的懸臂及掃描系統,預期將能達到50 mm/s的掃描速度。詳見Nanotechnology 19 395305 (2008)。

原始網站: http://nanotechweb.org/cws/article/tech/36334

譯者:蔡雅芝(逢甲大學光電學系)

  •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