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訊息 - 中華民國微系統暨奈米科技協會

Welcome to NMA - Nanotechnology and Micro System Association
首頁 新聞訊息 人工DNA 打造奈米電腦

新聞訊息News

人工DNA 打造奈米電腦

  • 上線日期:2008/7/23 上午 12:00:00
  • 資料來源:Pchome新聞 2008/07/14

日本的科學家最近成功合成出世界第1個幾乎是百分之百人造的DNA分子,未來如果技術成熟,不僅可運用在基因療法,也可應用於高科技,如生物資訊儲存系統,甚至還能驅動未來的奈米級電腦。

DNA是一種雙股螺旋狀的結構,其雙股支幹是由磷酸所組成,中間則由4種鹼基配對排列而成。

這4種鹼基分別為腺嘌呤(Adenine,A)、鳥糞嘌呤(Guanine,G)、胞嘧碇(Cytosine,C)和胸腺嘧碇(Thymine,T),其中A與T相接,而C則與G相接。

DNA的訊息就是這4種譗字母豃經由不同長短的排列所組成,這種不同排序的DNA就是所謂的譗基因豃,這也是遺傳的基本功能單位。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一種儲存密度更大、存儲狀態更穩定的資訊載體。

由於DNA有一大特性,就是能夠攜帶生物體的大量基因物質,既能儲存遺傳指令、建構生命藍圖,並且控制及引導生物發育與生命機能運作,啟發了科學家的靈感,試圖研製人造DNA作為未來的新型資訊載體,之前曾利用大腸桿菌的DNA,之後讓酵母細胞來復製DNA,再將其組裝到人造染色體上,目前已能改造DNA製造簡單的電子迴路,也製造出包含少數人工結構的DNA。

日本富山大學教授井上將彥獲得突破性成果,他以DNA骨架中4個全人工鹼基,創造出人工DNA結構,擁有罕見的穩定性和雙股螺旋,就如同自然DNA一樣。

井上將彥藉由將這4個人工鹼基結構轉化成亞磷胺,然後合成出人工DNA。人工DNA的表現就如真正的DNA,會形成右旋的雙股螺旋結構,也能輕易形成第3股螺旋,鹼基對腺嘌呤(A)與胸腺嘧啶(T)、鳥糞嘌呤(G)與胞嘧啶(C)藉由氫鍵連接的方式與自然DNA極其相似,只不過氫鍵組成模式相反。

這種人造DNA結構所擁有的化學特性和異乎尋常的穩定性,將使得生物技術和材料的廣泛應用成為可能,可應用於細胞外基因系統,該系統具有資訊儲存和擴展功能,這也許能夠為未來奈米電腦的資訊存儲技術提供參考。

研究人員希望,這種人工DNA有朝一日能創造出可在試管中、而非細胞裡的新生物資訊儲存系統,同時也增加建立新的DNA奈米化結構的可能性。

許多生物學家期待人工DNA能夠放進細胞之中,能夠彼此相容又不影響正常運作,井上也看好他的人工DNA能與一般DNA正常互動。不過,井上的研究成果只能製造出短鏈人工DNA分子結構,長度還不足以編碼訊息,而這正是井上接下來的研究目標,就是將人工DNA的成份與自然形成的蛋白←進行結合。

其實,早在50年前,科學家已開始嘗試在試管中合成DNA,他們把各種普通的化學成分組合在一起,製造出獨特的生命分子。美國研究人員也打算完全用人造DNA創造生物。

科學家們已經合成出世界上首個完全人造的染色體─長串完全在實驗室中合成的DNA,其中包括微生物生存和繁殖所需的所有指令。

科學家希望明年把這個染色體移植到一個細胞中,預計該染色體將在細胞裏譗自行啟動豃,就像從網上下載軟體一樣,然後譗誘騙豃這個細胞執行命令。

盡管第1個人造染色體與天然染色體完全相同,但科學家正在合成一些其他的染色體,盼望這些染色體能夠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生物。

科學家和哲學家均認為,用人造DNA創造生物將是一個具有分水嶺意義的大事件,它模糊了天然生物和人造產品之間的區別,使人們必須重新考慮是什麼使一個東西被稱為生命。

然而,這種對天地萬物前所未有的控制程度提出的不僅僅是哲學問題。科學家、恐怖分子和其他有創造力的人會創造出什麼樣的生物?安全擔憂也日益加劇。已經有幾位科學家成功地合成了人造病毒,人類即將擁有人造細菌的能力。但與病毒不同的是,這些細菌可以在活體之外的環境中生存和繁殖。這引起了人們對污染、傳染和潛在危害的新憂慮。

  • 相關附件: